农历壬辰年  校庆倒计时:
站内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安培新星教育培训管理及综合服务系统 >> 安培新星 >> 办学理念 >> 正文       

[组图]幼少儿皇族三果教育丛书之四-武英校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漠风 更新时间:2016/9/29 10:18:13 阅读:

 

幼少儿皇族三果教育丛书之四-武英校场 

撰稿:王福来

审稿:师父 丁新民

 

第一章 武道

一. 武术历史及发展简述

在千百万年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聚合,从单一民族到五十六个民族聚集和谐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期间传承和发展最充分的是耕战。耕战是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主要线索,文化学者也和考古学者也认为,耕战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千万年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在千百万年的农耕和战争中走过来的伟大的民族。耕代表了生命的传承和生生不息;战不是为了死亡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强大,带来了文化传播和文明发展。

在千万年的战争中,武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杀敌保命到息兵止战,从征伐到养生健体,从武术上升到武道,期间的故事从倾国倾城参与的国家之战诸如炎黄大战、秦朝征伐、崖山海战,到个别勇士充满智谋的独立行侠仗义、偷刺暗杀如荆轲刺秦、王佐断臂、,无不到影响到国家兴亡、战争的成败、城池的守失、家族的传承和个人的命运。期间的各种角色,无论是深谋远虑的、高瞻远瞩的、称王称雄的、卧薪尝胆的、鞠躬尽瘁的君王统帅,还是运筹帷幄的、智勇双全的、勇猛无敌的、万夫不当的、杀敌无数的将军士兵,或是视死如归的、舍生取义的、英勇不屈的、忍辱负重的刺客杀手,都是英雄豪杰,武道高手。他们的故事从大气磅礴到感人至深,从改朝换代到拼死一搏,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都不能描述其全部,无论用什么样的比喻都不能表述其功勋,这就是中国武道的灵魂。

 

武术和武道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生存制胜、保家卫国、健体养生的技能。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从几部古代小说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可以看出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武学和尚武精神

中华武学,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看,武术不仅仅是“术”,而是“武学”、“武道”,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产生和发展的博大精深的体系,是中国人民长期的战争和牺牲中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四. 最具影响的武术流派

1道家武学

道家武学最早溯源到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道家功法包含静功类、内丹功、动功类、动静相兼功类,自发发动功类、外气功类、养生功类、治疗功类、益智功类、美容功类、武术功类等,纷繁复杂,数不胜数,各有奇妙。

今天道家武功主要以湖北武当山为主,在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

2佛家武学

佛家武术以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为主。少林寺始建南北朝北魏时期,期初是为了护寺弘法,后来在佛事烟花中创造出了拳术、棒法、刀剑枪等法。历代主持常巡视徒众明心见性,必先强身,并制定了严格的习武要求和武德戒律规定,使得少林弟子多是温良和顺、济世助人、行侠仗义、为世人仰重。尤其是隋末唐初,少林僧人帮助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随得到朝廷褒奖,广拨田园、给予政策,使少林寺和少林武术都得到巨大发展。在历代发展的过程中,少林僧人也常常出现在爱国抗敌的战场上,屡有战功,成为爱国故事和精神,使少林武术与佛家的慈悲为怀及禅修方法相结合,形成少林武术的特色。

3民间武学

民间武术主要起愿意各朝各代散落民间各地的王侯将士的后代、武林人士和武术爱好者的传承、探索和发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也门派众多,种类繁复,流派各异,影响深远。最著名的有太极拳,南拳、八卦、形意、内家、洪拳、通背拳、心意拳、咏春拳,以及近代在美国发展、让西方人开始认识中国功夫的李小龙的截拳等。太极拳从陈家沟发展起来,后经过传承发展,又产生了杨氏太极、武太极、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成为公认的五大流派。

第二章 尚武的意义

一、 一阴一阳谓之道

文明的发展是武道开路,文道融合的过程。不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对武器的研究和发展总是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列,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今天,虽然当现在武器的破坏力、杀伤力远远超过冷兵器时代,但是人们对冷兵器的使用却变的越来越忌惮。换句话说,最厉害的武器越来越成为威慑的工具,人本身的能力和战力的重要性不但一直未被忽视,而且越来越受重视。

同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能力和技术反而变得越来越弱,睿智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昔日和古代人们为战争所修的武学今天变成人们保持健康、保持生命力的利器。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开一合正是中华的阴阳之道。不仅如此,兴亡有道、得失有道、攻防有道、进退有道、软硬有道、男女有道、利害有道,一阴一阳无处不在,就连生死,也是有道。诗人臧克家《有的人》说:“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就是中华文化中对怎样生死做了透彻的诠释;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像是一阴一阳的两个方面。东方发展的思维注重的是合一求同,西方文明的发展是细分求异、注重个性,正是这种思维促进了个性化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东方文明的发展虽然让一些人在个性上面要有约束克制,正是这种对个人个性的约束和克制让我们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面很快显示出优越性。这也说明个性和竞争能发展经济,而集体主义同样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后劲更足。

我们很快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在三十年周过了西方社会一百年两百年才走过的路。中国正在大步赶上曾几何时在经济上远远走在中国前面的西方国家。同样,我们正在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的教育必须将我们当前的借鉴西方的教育体系和中国古代的君子教育、仕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我们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社会、人文、生命等等方面的问题。文和武结合,方为完人。

文武双修是未来中华子孙的学习成长之道,是中华文化发展传承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强盛之道。

一、 尚武是强国之道

尚武修文是强国之道。

经济的发展会让一个国家富起来,富起来的国家如果没有武力保护自己,小不能阻止毛贼觊觎,大不能抵御强盗抢劫,八国联军进北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圆明园里伫立的断垣残壁早已经将这个惨痛的记忆刻印在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意志与民族智慧的高度辨证统一是一个民族图强的不二法门。缺乏智慧的意志力是虚弱的、短视的;缺乏意志力的智慧是危险的。最强大的意志力是民众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当今的中国正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点之上,让意志与智慧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精神,这就是尚武精神!

因孩子的机缘,曾到湖北的武汉大学。武大的校园门口竖立一个牌坊,上书“国立武汉大学”。不知道哪个教授在每每给学子的第一堂课上都会讲这样一句话:国立武汉大学,用现在的语序读出来就是“学大汉,武立国”,这是祖先和历史给中国人的偈语。

秦朝统一了六国,始皇帝统一后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让公子扶苏领命修建秦长城,也许是经年的战乱让嬴政累了,建好“院墙”休养生息吧。结果很快民怨沸腾,陈胜吴广起义动摇了秦朝立足未稳的基业,项羽刘邦的军队很快就灭亡了秦朝。汉朝统治之后,汉武帝--刘彻是第一位奠定整个国家尚武精神的领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攻击是最好的防守,尚武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劳民伤财的长城。

强国之道外在发展在于发展经济、增强科技和军力,而强国之道的内在发展在于发扬文化,铸造精神,强国之道的核心在于培养英才,强身健体,提高生命力。

强国之道不是霸权,不是蛮不讲理,更不是恃强凌弱,强国之道是自强不息,以武止戈,是后发制人,是顺天道逞民心,是安邦修睦,是仁义广施,自强才能坚持公道、主持正义。

废武修文是一条衰弱之路,没有武道保护的国家,经济文化越是发展,越会吸引强盗的觊觎,国家和民众就越是危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以武起家,夺得江山,又因为害怕被他人赶下龙座,明里暗里压制武道,结果先是自己和后代生命力弱化,使得国家军力弱化,最后终将被人赶出宫廷,甚至是搭上整个家族后代的性命。这是几千年中中华先祖们用血和肉写成的中国历史的字里行间透出来的警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xxxedu    责任编辑:xxxedu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最 新 更 新 ¤
    普通文章幼少儿皇族三果教育丛书之四-武
    普通文章《学习笔记  说“师道”》
    普通文章中华民族的复兴呼唤国家对武学
    普通文章《幼少儿皇族三果教育》总纲
    ¤ 热 门 推 荐 ¤
    安培新星教育总部
    安培新星教育总校
    无为十字街开泰商
    ¤ 资 源 下 载 ¤
    ¤ 最 新 商 品 ¤
    ¤ 相 关 文 章 ¤
      学习笔记《人生与使命》
    《学习笔记  说“师道”》
    中华民族的复兴呼唤国家对武学
    “孙勇你好!”对高考状元的公
    关于我们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联系方式 | 课程信息 | 人才招聘 | 特色课程 | 小新星商城 | 下载中心 | 留言板

    电话:0551-65531527 0565-2620114 E-mail:xxxedu@163.com 客服QQ:7182646
    安徽安培星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安培星儿童潜能开发工作室 地址:安徽合肥市濉溪路万豪广场A座十四楼

    皖ICP备05016740号 技术支持:贯际科技(0532-8687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