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兴衰,而校长的心理素质又决定着其管理水平。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制度建设固然重要,各种制度订了又改,改了又订,甚为完善。但只重视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还必须注重管理心理(即心理管理)。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善之策也。现就自己在心理管理方面的体会与做法,谈点看法。
一、克服过分自我关注心理,促进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良好的管理心理素质是校长的必备条件。首先,校长应克服过分关注自我心理。所谓关注自我心理实质就是希望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这种心理需求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校长在与教师交往中应十分注重与他人的协调与融洽,交往的重心应克服自我需求的满足,校长应努力做到少“专制”、多“民主”;少“享受”、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管理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心理相容。思想统一、责任感、事业心是心理相容的主要因素。校长要善于发掘这些因素,协调好领导与个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校长与教师工作上互相合作,相处关系良好,这对搞好学校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反之,校长与教师间经常发生冲突,就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二、保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冲突
学校工作中需要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相容,而心理相容的反面是心理冲突。消除心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是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平衡的四要素是尊重、信任、关怀和公正。校长应该在这四个要素上下功夫。下面就“公正”要素作些论述。为人处事是否公正,对教师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在物质和精神待遇方面,校长力求做到公正,无论是教职工的批评表扬都要公正合理,更不能“亲小人远贤臣”,校长要力戒人为的偏颇。另一方面,校长要坚持原则,不拿原则做交易,对教师中个别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做好疏导工作,不迁就,善于做好引导工作。讲民主不等于不要集中,“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同时要破除领导干部特殊化,这是校长自律的要求,又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源泉。校长应该自觉增强服务意识,表里如一,事事当表率。
三、尊重教师的劳动、克服过分完美心理
尊重教师、克服过分完美的关键就是要相信教师。校长对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习惯过分挑剔,缺少宽容和理解,是校长不相信教师的一种表现。笔者认为:校长对教师应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多接近、少疏远;多理解、少挑剔。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说,校长的平常一句问好,教师会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反之,校长整天态度冷冰冰,就会使教师产生种种疑虑和猜测,感到校长看不起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心理隔阂,给思想和工作带来障碍。如果教师整天在不信任的环境中工作,就不会有教师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校长除了通过正式的工作关系形成融洽的关系外,还可以通过非工作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可以采用校长家访、祝贺教师生日或家庭喜事、慰问生病教师等活动,来联络感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度,从而来达到校长与教师关系融洽的目的。
总之,校长如果做到了“以一颗公平心”来对待每一个教师,注意心理管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