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改方向——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基石
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确立有效的课程改革理念,把握课改方向,转变职务观念、淡化权力意识,将角色定位在学校的首席课程研究员上,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师生共成长,同发展。
转变职务观念。校长如果恪守职务权限,就会缺少课程意识以及面向课程改革的自主应变的能力。转变校长的职务观念,意味着校长要将角色定位在学校的首席课程研究员上,积极走在课堂教学的前沿,认真地听课、评课,与教师们进行同伴互助式研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校长只有走入课堂、深入师生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显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淡化权力意识。课程改革中的校长的领导力不能看校长的权力而要看其能力。校长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专业的管理能力,包括校长的课程决策能力、理解教师和与师生沟通的能力、交往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以及课程反思和探索研究的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的专业化不断发展,他才能对课程管理作出合理的决策。
确立课程理念。开放的课程理念能帮助教师寻求适合自己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针对自己的实践情境进行反思和改进。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仔细研读新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确立开放的课程管理理念,引导教师认真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建立教学质量愿景,引领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期望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工作。
培育课改土壤——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为有效推动新课程的改革,校长要培育肥沃的课程改革土壤,通过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创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创设和谐环境。学校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软环境”,以“优化人文环境,营造和谐校园”为环境建设的目标,以“呵护花朵,纯净每一滴雨露;超越自我,夯实每一个脚步;发展学校,关注每一个细节”为环境建设的要求,使校园传递着积极进取、文明好学、合作互助的信息。教师能通过群体合作,树立群体形象,利用群体智慧,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管理体制。学校的有序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学校的发展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我校结合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初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构“五部三会”组织,成立学校课程教学部,教学部设立部长、副部长和委员,由副校长兼任学校课程教学部部长,包括所有学科在内的教研大组长担任学校课程教学部副部长和委员,并建立和完善各项课程管理制度。结合学校成立的“五部三会”组织,我校构建“三会”即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网络,制定相应职责,确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搭建支持平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体现在借用“外脑”汲取智慧,积极搭建支持平台上。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主力,以行家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借专家的智慧,学术的力量,家庭的指导,社区的支持,形成“五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我们利用家校互动平台,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术研究委员会网络的建立,定期开展调研、咨询活动,了解新课程教育、教学动态,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孕育课程文化——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它需要开放的学校文化作支点。校长,要努力孕育课程文化,以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为核心,扩展教师的教学创新张力,构建学习型校园和研究型团队。校长应该致力于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决策、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建设“套餐”文化。学校课程教学部定期把优秀教育杂志以“主题套餐”的形式推荐给教师,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提升内涵。校长把平时看到的相关文章推荐给教师阅读。学校还通过赠送相关书籍、免费订阅教育报刊及时给教师送上精神食粮。
营造“反思”文化。学校要求教师对感性的课程教学现象作理性教学分析、归纳和升华,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青年教师开展主题反思,共同切磋,解决难题。校长每月批阅教师教学工作随笔,及时把信息传递给教师。营造这种自下而上、至上而下的反思文化,能发挥群体智慧,不断推进工作。
打造“共赢”文化。学校积极创设适合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对话和交流的“共赢”文化,通过“学校阅读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大讨论、主题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引导教师与同伴、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我校与市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共建,聘请区教研员“坐堂问诊”,诚邀专家带教骨干,建立专家领衔、名师指导的辅导员聘任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的共营与共赢。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师生是否教学相长、学校是否和谐发展上。只有校长准确把握课改方向,培植肥沃的课程改革土壤,孕育丰厚的课程文化,改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心智模式,新课程教学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