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辛卯年  春节倒计时:
站内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安培星]小新星教育培训管理及综合服务系统 >> 校园文化 >> 教师论文 >> 正文       

[推荐]好爸爸给孩子的书《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漠风 更新时间:2011-11-4 17:57:11 阅读:

第14节:承受困苦(1)    
  第3辑
  1. 承受困苦
  当这样的时刻来临,当我们的亲友只能在一旁看着喊道"孩子,用力!""孩子,挺住!"的时候,甚至当谁也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严峻的考验也就来临了。
  有一些困苦是我们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困苦对于生命来说却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甚至可以从生命的诞生过程观察到,几乎从一开始,困苦就如影随形一般跟随着生命。
  美国的考门夫人收藏过一个天蛾茧。天蛾茧的形状是:一端一条细管,另一端是个球形的囊。当蛾出茧的时候,它必须先从球形囊爬过那条极细的管,脱身休息片刻,再接着振翅飞去。
  蛾的身体那么肥大,而那条管子那么狭窄,人人都会惊奇它是怎样从细管中爬出来的。它肯定要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付出许多的代价和气力才做得到。据生物学家们说,蛾还是蛹的时候是没有翅膀的,脱茧的时候,它要经过极艰苦的挣扎,以使身体内部的一种分泌液流到翅脉中去,这才生出极强有力的翅膀来。
  天蛾出茧的一天到了。那天,考门夫人刚好发现茧里的蛹蠕动。她整个早晨很有耐心地守在它旁边,看它努力奋斗和挣扎,可是没有看出它有什么进展。它似乎没有出来的希望了。
  等到中午,考门夫人的耐心破产,决意帮它的忙。她拿起小剪把茧上的丝剪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顺利一些爬出来。果然不错,天蛾竟然亳不费力地爬出来了;但身体反常的臃肿,翅膀反常的短小。它不仅不能拍着翅膀飞翔,而且只蠕动了一会儿工夫就死了。考门夫人感到莫大的遗憾。    

第15节:承受困苦(2)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免不了要经历一些困苦,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困苦,是谁也不能代替我们承受、甚至不能帮助我们减轻的,即使是我们最亲密、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困苦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生题中应有之义。当它们降临到我们身上时,自有一些我们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但有时甚至也无法测知的道理,而改变它们就无异于改变我们的生命,改变生命的自然进程。
  还有一些困苦,是我们要获得某种生活的技能和本领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过去,当一个孩子去学习一门手艺的时候,他的手有时不小心被弄出了血,疼得他呻吟起来,他的师傅就会安慰他说:"那是这门手艺进到你身体里面去了。"
  因此,我们必须坦然地去承受困苦,学习在各种艰难环境中生存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仅不可能有自己强劲的翅膀,甚至可能在一旦失去护翼时就中道夭折。
  这样的时刻,是我们一生中困难的时刻,但也是可以证明我们自己的时刻。
  当这样的时刻来临,当我们的亲友只能在一旁看着喊道"孩子,用力!""孩子,挺住!"的时候,甚至当谁也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严峻的考验也就来临了。
  我相信你能通过这一考验。    

第16节:永不放弃    
  2. 永不放弃
  女孩有生以来第一次个人时装展示会已经开过,她美好的梦想已经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有一个女孩大学刚刚毕业,像一般女孩一样,她憧憬着她的未来,编织着美丽而绚烂的梦,她的梦也许比一般的女孩更富有色彩,因为她是学服装设计的。
  可是有一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得了白血病,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素白的病床上,她的生命力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我们知道,白血病就是血癌,因而也可以想象她年轻的心里笼罩着的是一片什么样的黑暗。
  还有一线希望是做骨髓移植,她身边有生身母亲和弟弟,他们的骨髓也许能够配上,但是结果却让人失望。
  接着是去寻找与母亲离异了多年的父亲,也许那就是生命的希望所在。女孩在等待,在等待中她开始服装设计,她的生命现在不是还存在着吗?那就要创作,就要把自己梦一般美好的想象付诸现实。父亲很快就赶来了,面对亲生女儿的不幸,我们相信他愿意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只是献出一点骨髓。但是,化验结果又一次让人失望。
  住在密闭的无菌室里的女孩的服装设计正在进行中,她的各种图纸已经颇具规模;骨髓的寻找也在进行中,近亲的骨髓只有十六分之一的希望,具体寻找的过程复杂而琐碎。结果却无情的简单:没有,仍然没有能配上的。
  坚持,大家都在坚持之中。女孩坚持着自己的生命,执著于自己的创作,她的图样开始被制成时装,模特儿隔着无菌室的玻璃为她展示时装的效果。她在创作,在修改,好像忘记了自己是病人;医生和护士们在努力地一分一秒地延续她的生命;她周围的人们在更广大的范围里寻找骨髓捐献者。合适的捐献者还没有找到,但人们不会放弃。
  女孩有生以来第一次个人时装展示会已经开过,她美好的梦想已经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女孩还在坚持着、等待着,等待着生命的希望。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谁也无法预先知道,但是,我们已经从她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辉,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永不放弃。    

第17节:平凡的日子(1)    
  3. 平凡的日子
  如果我们能从平凡的事物去发现美和快乐,我们快乐的源泉才可以说是最丰富、最自足和最不可穷竭的。
  又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女儿做完了作业,在书架前转了几圈,看看有没有能吸引她的书,她抓起几本看了看,开始嘟囔上了:"还是这些书,还是这些书,就不能来点别的。"
  妈妈忍不住了:"家里的书还不算多?这十多架书,你到底看了多少?""没有小孩书!""小孩书?你都快是中学生了,还小孩书呢!你就最喜欢看那些武侠、侦探小说,寻求刺激,可是好的武侠、侦探小说就那么多,你都看过了。"
  女儿知道自己理亏,不吱声了。她转到自己房间,打开电视,马上听见她不断换频道的声音,没过多久,只听"叭"的一声,电视关掉了。
  女儿转到了爸爸身旁:"爸爸,陪我玩一会儿好不好嘛?电视也没有好看的。"这声音中有一种哀求了,爸爸叹了口气,停住笔,看着女儿哭笑不得:"我们小时候哪有这样缠着大人玩的,只要有机会,早跑得不见影子了,找小朋友去玩好不好?今天我要把这点东西写完。""不,外面没有小朋友,你陪我玩好吗?"女儿虽然请求着,但知道已经没多大希望,又转向妈妈。
  妈妈看见女儿的眼睛里已经有泪光在闪动,显然女儿已经着急了:"成天都是这样,一点新鲜的事情都没有,没意思,就是没意思!"妈妈心疼了,对爸爸说:"你就不能陪孩子一下?成天趴在桌子上。"
  爸爸稍一沉思,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对女儿说:"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觉得那样生活才有意思?我给你念一段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女儿坐到爸爸身旁,安静了下来。    
 
第18节:平凡的日子(2)    
  以下就是他们所读到的:
  追求兴奋的欲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心灵之中,这种欲望在人类早期的狩猎时代较容易得到满足。随着农业时代的来临,生活变得比过去单调枯燥了。
  今天工业社会中的人排遣厌烦的手段则要比过去都多得多,但是他们也更害怕厌烦。现在可以去看电影,人们家里都有了收音机。但是,对快乐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人们不停地从一处转向另一处,狂舞乱跳,饮酒作乐,而出于某种原因,他们总还是不满足,总希望到了新的地方会有更多的乐趣。
  然而,就像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觉得沉闷的章节一样,哪怕是那些伟人们的生活,也都有许多看来乏味无趣的时候。就连那些精彩的小说也都有令人乏味的章节,要是一本小说从头至尾每一页都扣人心弦的话,那它肯定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那些伟人们的生平,除了某些辉煌的时刻以外,也并不总是那么绚丽夺目。苏格拉底可以时而去出席一场宴会,但在他一生中,大半时间还是静悄悄地和他厉害的妻子一起生活。康德在其一生中,据说从未离开过柯尼斯堡十英里以远。达尔文呢,在周游世界以后,余生都是在他自己的家里度过的。马克思投身过几次革命,而后就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度过了他的一生。
  总之,伟人们的特征之一实际上还是平静的生活,他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越的快乐。不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是不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这种劳动是如此艰苦,如此使人全神贯注,使人不再有精力去参加那些更劳人身心的娱乐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假日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活动,如登山、游泳等。    

第19节:平凡的日子(3)    
  所以,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期就开始培养。现代的父母可能已经给孩子提供了过多消极的娱乐活动,诸如电影、戏剧、电脑游戏等,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过着日复一日外表相同但精神专注的生活对于孩子成就一生事业的重要性,他们也可能忘记了启发孩子从这种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
  孩子需要的快乐,应该主要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取得。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应该尽量减少。那种兴奋究其本质而言犹如毒品,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而在兴奋期间身体的消极被动状态也是违反人的本能的。
  一个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一样,只有当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他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儿童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
  女儿自己把书拿过去读了。这场星期天的小风波也就像静静的流水中的一点小浪花,很快就平静了。之后,在这个家庭里,父亲依然在读书写作,母亲也在里里外外忙着,女儿日复一日地上学、下学、做作业、温习功课,星期天他们一家有时也去郊外远足,日子过得似乎平平淡淡,但这平淡中已经少了一些过去的躁动不安而多了一些会心的微笑。
  如果我们能从平凡的事物去发现美和快乐,我们快乐的源泉才可以说是最丰富、最自足和最不可穷竭的。    

第20节:我是谁(1)    
  第4辑
  1. 我是谁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时,知冷知热,知痛知饿。他能感觉到"我",但却不能思考到"我",也不会说"我"。
  等他长大一点,他一直听见大人们对他说"宝宝要吃饭了","宝宝要睡觉了",他还以为他就叫"宝宝"呢!他就是"宝宝","宝宝"就是他一个。然而他却听见妈妈说:"我要给你洗澡了。"听见奶奶说:"我要给你喂饭了。"又听见爸爸说:"我要带你出去玩了。"他可能哪一天心里会产生疑问:怎么那么多人是"我"?究竟谁是"我"?
  或许有一天他说出了这一疑问,然后他妈妈告诉他:"傻孩子,你也是"我"啊!宝宝也是"我"。现在是妈妈对宝宝说话,妈妈是"我",宝宝是"你";而当宝宝对妈妈说话时,宝宝就是"我",妈妈却变成了"你"了。"
  宝宝可能一下子还是不很明白这些绕口的道理,认识"我"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反复体会的过程,但他终究会明白的。
  而当他第一次明白"宝宝"就是"我"、"我"就是"宝宝",而开始说出"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时,他才不仅感觉到我,也思考到我,"我"字在他那里开始言说,他真正成为一个自我意识到的全体,成为一个面对他人的行为主体。
  一个人生下来并不会立即得到可言说的"我",而在死亡时却会立刻失去可言说的"我"。他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能说"我",他一死,人们只会说"他",说"×××",大概只有很少几个人仍会在心里默默地与他对话,对他以"你"相称,至于自我言说的"我",却是永远与他无缘了。    

第21节:我是谁(2)    
  然而,一个知道自己说"我"的孩子当然也会知道:别人也可以如此说"我",他的爸爸、妈妈都在说"我……",他见到的年纪相仿的孩子也在口齿不清地说"我……"。他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只有我这一个"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有许多个"我"的世界。这世界是一个所有人都互为主体、因而也互为客体的世界,是一个每一个人都与他人共存的世界。
  甚至于,随着一个人的长大,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就越来越多地由他人所规定,由社会所规定,由他生前就已存在的风俗和文化所规定,直到"我"成为一个社会角色和人生功能的牢固集合体。"我"就是我的各种社会身份、我的各种生活功能的集合。
  这个坚硬的"我"却可能有几许消融的时刻,一刹那间,看来很结实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外在的规定都消失了,"我"一下子又什么都不是,"我"又回到了最初那个我。这时,最初的那个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谁是我?或者,我是谁?
  这样一些时刻就是哲学上自我反省的时刻。在这时候,问题的实质当然已经不再是谁可以称"我"的问题,而是"我"是什么,乃至于"我"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    

第22节:相信你自己    
  2. 相信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能够发出自己光芒的星辰。
  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一本英文的《爱默森文选》,我很喜欢读,并断断续续在卡片上摘译了其中一些句子的大意,这几张卡片就在我的书桌上搁了许久,上面的文字成了我的座右铭。
  爱默森说: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真理,众人最终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淡无奇,为人熟知,但他们之所以伟大,其最杰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篾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
  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逝的微光,而不只限于仰观以往诗人、圣者领空里有目共睹的光辉。可惜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人往往胆怯而爱道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贤的话语。
  然后在每个天才的著作里,我们承认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陌生而庄严,为我们拱手接纳。然而,即使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所有声音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必须和善而又决不妥协地坚持我们自己所确认的东西。
  后来,我也去了美国,去了纽约喧闹的街头和港口,也去了爱默森和梭罗的故乡--他们经常留连的新英格兰静静的瓦尔登湖畔。那热气腾腾、旋转不已、吸引了无数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工业文明,以及那寂寞安详、曾为那少数几颗孤独的灵魂一生挚爱的朴素山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隐隐地觉得,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而最伟大、最深刻的力量,还是存在于一个人宁静而自悟的心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还怯于或者惰于去发现它。
  各种天才当然有大有小,各种禀赋也有耀眼的和不耀眼的,但它们在每个人那里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每个人都是能够发出自己光芒的星辰。    

第23节:把握你自己    
  3. 把握你自己
  "你拿了一副好牌,但你不一定能赢;同样,你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但你不一定会输。"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和不可替换的。我们要学会爱自己,不是怜惜、伤感地去爱,而是骄傲、自豪地去爱。
  我们要坦然地接受一切已经给定、我们不可能再改变的东西:对自己的优势善加利用,小心地改进或者避开自己的缺陷,避不开时也不妨像第三者一样幽默地嘲笑嘲笑自己,并且宽慰地想到: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包括所有的伟人。
  我们也还要牢记:我们还没有完全被决定。我们的未来,还正通过每时每刻的现在而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在一个加拿大电视短剧中,有一个女孩叫伊丽莎白,她长得很胖,容易逗人发笑,又在学校的演出中被派定了一个她很不情愿演的角色--扮演一个男孩杰克。她感到十分委屈和伤心。
  她姨妈察觉到了,就和她一起打牌散心。伊丽莎白拿到了几次好牌,但都心不在焉地输了,姨妈拿到了几次差牌,却都顽强地赢了。
  姨妈对伊丽莎白说:"你拿了一副好牌,但你不一定能赢;同样,你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但你不一定会输。"
  于是伊丽莎白明白了,她决心成为她自己,不是爸爸,不是妈妈,不是幸运的丽莎或贝嘉,甚至也不是姨妈,而就是她自己,现在就是杰克!她现在首先要把杰克这个角色演好。
  世界上可能有许多先天禀赋好、后天环境又好的人,但你不一定属于他们;世界上可能有许多从小就受到宠爱、性格又讨人喜欢的人,但你也不一定属于他们。
  你很可能并不是得天独厚的一个,命运并不特别垂青于你。
  但你不一定会输。
  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好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些优点的,只要他有意识地、不气馁地去善加发现。
  如果不把人生仅仅看作竞技场,天地会广阔许多;而即便就看作竞技场,现在也不是终局。只要你手中的牌还没有最后被收走,你就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就像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那样
  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给打败的,
  人生总有几场胜利的仗要打。    

第24节:身份与境遇(1)    
  第5辑
  1. 身份与境遇
  一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种身份,或者说,扮演许多种角色。
  作为一个人,我们有许多种不同的身份,而只有在某些境遇中,我们才能看清楚我们的根本身份。
  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圣诞节前夜,在荷兰的边境线旁的一个非常小的村子里。
  一队美国兵敲打着一扇小木门,他们已经敲打过了这个村庄里许多其他的门了。在雪地里跋涉了一天,早已筋疲力尽了的他们不敢肯定这扇小门里是否还住着人。
  但是,这一次,一位老奶奶打开了门。透过打开的门,他们可以看到屋里壁炉中闪烁的火苗,同时他们还闻到了很香的烤土豆的味道。
  他们进了屋,在餐桌前坐下。老人什么也没有说,她只是出门拿了一些土豆进来,放到了火炉旁。
  可是,突然又听到了敲门声,屋里的人警觉地把手放到了枪栓上。一阵沉默之后,老奶奶站了起来,她坚定地拉开门。门口站着的是几个德国士兵,他们的手上也拿着武器。这敌对的双方在这圣诞节的前夜,在一位手无寸铁的老人面前遭遇了。
  老人很平静,没有丝毫的惊恐,她说话了:"进来吧,放下你们的武器。今天,在我这里只有人,没有美国人,也没有德国人。"    

第25节:身份与境遇(2)    
  在一阵长长的、紧张的沉默之后,双方都松弛了下来,他们一起在餐桌前坐下。老奶奶又出了一次门,拿来的还是一些土豆。
  土豆烤熟之前,暖和过来的人们在屋子里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结结巴巴地谈到了战争之前,谈到了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谈到了土地、天气和收成,谈到了学校、工厂和医院。现在屋子里坐着的原来只是几位农民、几位工人、一名教师和一位画家。
  这个夜晚平静而愉快地过去了。第二天,太阳染红了白雪的时候,这两队人离开了老奶奶的家,他们各自向自己的阵地走去。
  在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还可能互相射击,因为他们的身份还是士兵。但当他们同处于荷兰老人的家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只有士兵一种身份,他们还同时是父亲、儿子或丈夫,他们还是工人、农民或者教师,而士兵这种身份是相对短暂的,是很不自然和迫不得已的。
  一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种身份,或者说,会扮演许多种角色。有些身份可能是临时和次要的,有些身份则可能是长久和重要的,但最长久和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在这世界上好好做一个人。
  因此,他就还得经常提醒自己,自己的其他身份与自己作为人的这一根本身份是否相符合。    

第26节:各人有各人的心愿(1)    
  2. 各人有各人的心愿
  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寻求相互理解,相互让步。
  每个人长大了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太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如果一个生活理想与自己不同的人住在遥远的非洲,那我们大致还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而互不影响,但如果是住在一个家里,那就肯定会有些麻烦了。
  街边有一个男孩在哭泣,一位赶车给这条街上的住户送牛奶的大妈看到了,把孩子抱到大车上,说道:"嗨,男子汉,干吗伤心啊?"
  "我和姐姐吵起来了,她不让我,她就是要去玩娃娃。"
  "那么你呢,你让了没有?"
  "没有,我要到河边去看抓鱼。"
  大车颠簸着向前走去,大妈讲起了下面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和我的丈夫一块儿在另外一个地方送牛奶。那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是很快乐。后来,我们有了孩子,我们自己没受过好的教育,但我想让我的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够上大学,我就开始找一些其他的工作,拼命地干活,拼命地节省,积攒了不少的钱。我很高兴,我的愿望能够实现了。
  "我丈夫有空闲时喜欢到小酒馆里坐一坐。有一天,他对我说能不能拿出一些钱,让他开一个小酒馆,我不肯,孩子们就要长大了,这钱是留给他们读书用的。以后的一些日子,他还时常跟我提到小酒馆的事,我都坚决地拒绝了,我认为我的理想是最好的。再以后,他不太说话了,每天闷着头工作。这样过了不到一年,有一天的傍晚,该吃饭了,他没有回来,我以为他又到小酒馆去了,没有在意;夜深了,他还没有回来,我着急了,到处去找他,但是什么地方也没有,他到哪儿去了呢?问谁,谁都不知道。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在家里发现了一张他留下来的纸条,上面写道:孩子大了,我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他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过什么音讯。现在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读了大学。我的愿望是实现了,可是这些年来,我是不是幸福呢?"    

第27节:各人有各人的心愿(2)    
  大车继续走着,大妈在自言自语,男孩脸上的眼泪也已经干了,他是否明白了一点什么呢?
  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寻求彼此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让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全同于他人的生活理想,每个人对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理解,他只有从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得到自己最大的满足。即使我们深信自己的生活理想是最好的,最无私的,也应当公平地为每个亲人的心愿都留出一些余地,因为,亲人们的幸福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不快活,其他的人也就不会很快活了。
  尽管我们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不会有这种直接的和亲缘的联系,因此而产生的距离也就减少了冲突的可能。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之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我们不是也应当容忍,乃至于欣赏他人与我们不同的合理心愿而一起快乐地生活吗?    

第28节:最重要的    
  3. 最重要的
  
  我们一天之中有不同的时候,什么时候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天要见不少人,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天有许多事,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可能正是由于不明白这些,从而浪费了时光,敷衍了别人,却还没有做成什么事。把什么都看得最重要就等于什么都不重要,而认真的态度也可能很快就由此变成苟且的态度。
  古时候,一个日理万机的国王有一次忽然也想弄明白这三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事。他把这三个问题请全国的人解答,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得让他满意。
  后来他微服出访,去问一个隐士。这个隐士正在田里耕种,国王也就帮他种田,并且把三个问题说了几遍,隐士只是不答。
  这时忽然前面跑来一个人,满身流血,刚到国王跟前就摔倒在地上,昏迷过去。国王和隐士赶紧替他止住了血,送他到屋里去躺下。
  第二天早上,国王起来,去看那个人。那个人对国王说:"请你宽恕我!你处死了我的兄弟,我是来刺杀你的,不料被你的卫兵杀伤了,逃到此地。如果你不替我止血,我一定死了,我今后愿意为你尽忠。宽恕我罢。"国王听了,满心欢喜。国王再求隐士回答他的三个问题。
  隐士说:"你的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国王问:"怎么回事?"
  隐士说:"你昨天若不在这里帮我种田,就不免会遇到生命危险;你若不救那个受伤的人,就不能和解一个仇敌。所以,你要知道: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对面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待人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因为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就像一句格言所说:"抓住今天!因为到明天你用多少钱也买不回它了。"最重要的人就是你面对的人。而在一切事情之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了。
  有人会说,这不是什么都没告诉我们吗?最重要的是现在,然而不是什么时候都是现在吗?最重要的是你面对的人,然而不是我经常面对着许多人吗?最重要的是待人好,然而我怎么可能同时都待他们好呢?
  确实,谁都不可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这里所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一般的原则:要认真地对待生命,认真地对待我们生命的每一段时间,认真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并且心里要有善意。而具体的抉择,还有赖于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去细心体会和不断磨练,有时它还可能出乎常轨。比方说,如果那个国王只是沉于事务而不心里生出这些问题呢?如果他认为只有国家事务才最重要,而不肯帮隐士种田呢?如果他只是执意要隐士回答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不管那个受伤后跑来的人呢?那样的话,他就可能忽略掉真正最重要的东西。
  因此,最重要的看来就是养成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精神并不断培养我们的判断力了。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不辜负上天赐予我们作为一个人在各方面的禀赋--首先是道德和理性的禀赋。

 

 

上一页  [1] [2] [3]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xxxedu    责任编辑:xxxedu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最 新 更 新 ¤
    普通文章好爸爸给孩子的书《孩子我们来
    普通文章SAT语法常用短语搭配60个
    普通文章SAT 考试简介
    普通文章SAT写作高分模板一个
    ¤ 热 门 推 荐 ¤
    无为十字街开泰商
    小新星英语巢湖总
    凤阳新星英语学校
    ¤ 资 源 下 载 ¤
    ¤ 最 新 商 品 ¤
    ¤ 相 关 文 章 ¤
      北师大博导徐勇教授莅临和县新
    四名老教师获得安培星教育集团
    安培星第七届教师技能大赛教师
    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徐勇教授视察
    关于我们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联系方式 | 课程信息 | 人才招聘 | 特色课程 | 小新星商城 | 下载中心 | 留言板
    电话:0551-2620114 E-mail:xxxedu@163.com 客服QQ:7182646
    巢湖小新星英语教育集团 地址:巢湖市东风路原东风饭店二楼、三楼 皖ICP备05016740号 技术支持:贯际科技(0532-8687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