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安培新星教育培训管理及综合服务系统 >> 主题教育 >> 心理健康 >> 正文
|
一个中学生心里的应试教育 |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2/13 14:07:55 阅读:次 |
|
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基础,注重知识面,尤其注重书本知识。这在许多方面得以体现。首先教与学的成绩就都是以书本知识来检验的。这便使学生们必须把积极性投入到书本上来,看起来比较用功。我国的许多留学生在国外勤奋学习,分数名列前茅,经常在国际奥林匹克学习竞赛中获奖的也是中国的孩子。这和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中国教育注重基础与积累,培养出了知识比较扎实的新一代。有人肯定地说:“大多数中国高中生对美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比美国大学生多得多。”(《中国可以说不》)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确实是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整体上具有的开阔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国际竞争绝不是次要的、可以忽略的。
我曾想象,如果中国人的传统儒家思想不是那么根深蒂固,没有占据压倒一切的绝对优势,也就是说,近代以前就能如现在,在教育方面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独以语文为发展之略,除了本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之外从不肯放眼世界,那么也许中国近代现代史就要改写,耻辱的一页也就不会出现。想当时,道光帝在与英国打仗时还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连最高领导者都如此孤陋寡闻,可见当时教育的挂一漏万,在与外国打交道时如何能不败?现在的教育,使道光帝此语成为后世笑柄,这也说明中国人已经不同往日,事实上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并不见得比其他国家差。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点现在已经得到充分纠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变得循规蹈矩,只会跟随着前人足印而不敢背离传统,超越前人,这点却依然留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对已有知识毫无新意的重复,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勇于否定,勇于超越,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 有一则小品说,中国人之所以缺乏创新精神,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字印刷排版是自上而下,读者看书也是自上而下,好象在点头;而外国人的文字则是自左而右,读者不知不觉地摇头。我们暂且不去谈论它的正确与否,但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创造性是与对书本、对教育的态度紧密相连的。
事实证明,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比直接灌输知识更重要。在某方面,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而言,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课时是有限的,世上学问却是无垠的大海。学校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应该教学生怎样在陌生领域中寻求知识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进行新的创造。可是中国教育似乎过于重视知识本身(往往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总是被告知课本是金科玉律、不容怀疑的。然而历史上,即使看起来比较客观的自然学科,也总有曾经权威的学说不断被推翻,谁又能够肯定课本就是完美的呢?但是,由于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我们只能对已有的观点、学说反复注释说明和发挥,这样又怎么能培养创造性呢?
中国教育被喻为“填鸭式”,实在也是颇有相似之处。被填的“鸭子”与学生都是在压力下不得不接受灌输的。这又关系到学生负担这一突出问题。枯燥的教学方式使中小学生为获得较厚实的知识基础而付出了沉重代价。不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娱乐的欠缺,单看那一双双朦胧的眼睛上眩目的玻璃闪光,便可略窥“代价”一斑。负担的沉重又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训练看书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因在校时循规守旧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又导致了日后工作时的缺乏新意与惯于重复。
还有一个方面,请再听听画苹果的故事吧。在教学生画苹果这一问题上,中国教师用的方法是先画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临摹,而日本教师是拿一个苹果给大家写生,美国孩子则可以从一筐苹果中挑一个来画。这个小小的比较令人觉得意味深长,“画苹果”象征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中国式的专教法,就是画法,步骤都被规定,甚至形状、颜色、明暗都被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画得再好也不表明对着真的、活生生的物体也能画得这么好。当然,再初级教育阶段这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整个教育阶段都是如此,那就有些不妙了。我们的思想被束缚在某些框框、某些规定里,而不是为了服务实际而发展,一旦离开了这些框框,面对现实就在规定的格式里施展拳脚而无助于事。
最根本的是,对于学生来说,鉴定能力以至决定前途无非在一纸成绩单上(一些社会因素除外),而成绩则是来自以教科书为中心的题海。既然考试决定一切,谁又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又怎么能有深入实际的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自有其长处,但其所短也绝对不容忽视。难道为了知识基础,就必然要把创造性等等作为牺牲品吗?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我们期待着两全其美的办法。
现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在开始进行,例如逐步试行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就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我期待着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体制能够逐步完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