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搭建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使学校管理走出国境。
关键词:学校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变化,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各学校在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一味的强调定量评价,以制度管理人来求得学校的发展,但是这种强制度只能解决“不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如果把建立规章制度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也就是以人文的制度来引导人,工作将会做得更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中应采取人本化策略,就是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的人本化,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以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管理的根本目的,以尊重人为管理的根本原则,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施民主管理作为管理的根本途径。这样有利于学校的根本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体现人的价值;有利于使管理取得大的成效。具体地讲,就在于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地发展。在学校的事务中要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学校和教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每个教师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营造尊重信任的管理环境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彼此尊重,彼此信任。有人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中”,说明了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在学校中,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一来,学校里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为学生服务,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从上而下都能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三、弘扬一种“非物化”的现代价值观
在管理理论领域,一直令管理专家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在不同的组织中会有明显不同的。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组织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被物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甚至限制并阻碍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制约,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寻求管理上的突破,要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
三、搭建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和一项基本内容。同时,教师发展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只有实现教师的发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改革,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因此,首先就得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何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是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正确导向,让教师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教师的工作繁忙心理压力大,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要经常跟老师一起探讨。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从而也就选择了崇高,选择了光荣,选择了奉献。让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轻松愉快地工作,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同时不断的渗透集体观念,我们是个大集体,大家是朋友,需要团结互助,要善待每个人,宽容每个人,遇事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起来营造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使教师们对自己职业认识上升一个高度,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二)创设机会,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首先做好校本培训强化教师们的校本培训意识,提高老师们的参与热情。校长作为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不能置身事外,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和讲座,听完课后都要结合新课程的新理念跟任教老师进行分析和指导,肯定长处,商讨不足的改进方式,同时利用工作例会,业务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渗透教育新理念,多为教师讲座。可以将自己一起的工作实践中的一些认为好的做法,结合现在的实际作一些阐述,跟老师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在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将各个学科的教师派代表出去学习,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研讨活动,尽量不要错失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对派出去学习的人员提出要求,回来后必须向全体教师做汇报或上移植课或带回一些资料,让全体老师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