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自古以来,礼仪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不仅是学生处理人世疑难的导师,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楷模,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更应注重个人礼仪。
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敬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教师的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时下,师德建设重视的是辨别善恶、是非的理论人格的塑造,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重视的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品质的提高,而缺乏的是礼仪常识的运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任何一名教师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但在现实中,有的老师则不能师表于学生,不能尊重于学生。如:公共场合语言粗俗;面对学生时常挖苦讽刺或冷漠疏远;对学生的提问、问候随便应付或干脆置若罔闻,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在教室内吸烟、随地吐痰,形象举止过于随意或浓妆艳抹、过于修饰或邋邋遢遢,这都有悖于教师的身份。所以,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养成。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教师要规范个人的礼仪行为,克服和纠正自己身上不良的礼仪行为,追求一种自觉恪守的境界。在仪表上贵洁不贵华,仪态“步从容、立端正”,自信从容,端正自然;目光给人以亲切之之感,手势以准确生动为佳;在举止上端庄稳重、谦恭庄重,坐、立、行的姿势和手势应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在语言上讲文明,“穆穆皇皇”,“请”、“谢谢”挂在嘴边,不能用语言暴力伤学生的自尊心;待人“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接物温和自然;处世为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究“师道尊严”但不可强迫学生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是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一位举止得体、服饰得体、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的教师肯定也是一位治学严谨、修养良好的教师。所以,教师不可忽视礼仪的修养,在任何场合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自觉地保持良好的仪表,使个人礼仪日臻完善,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以及社会的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