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孩子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作为家长,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孩子在自主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孩子在自主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孩子学习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家长对孩子也应如此,让孩子受到赏识,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孩子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赏识教育。健全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地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无非就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那么,家长怎么做呢?
第一,要维护孩子的尊严。
人没有尊严,无形的生命便会萎缩。人前切勿训孩子,要找准机会鼓励他。并不是刻意的使劲夸孩子,那样会使孩子洋洋得意。但孩子有为难的时候,一定要使其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打击他积极的一面。 多用积极性评价,让孩子感觉你赏识他。如“你真棒”、“你非常能干”、“你做得很好”等。表扬时,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笼统、空泛地说“好”,要讲清楚好在什么地方。今年,我在赏识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以前的班主任说,我班的李闯同学是一名学习基础薄弱,不太勤快的学生,有的时候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开学后不久,我校组织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在这次家长会上,通过和家长交谈,我了解到李闯在家里的时候,非常孝敬自己的妈妈,尤其在其父突遇车祸去世后,他经常替妈妈分担繁重的家务,是家里的“小男子汉”。他的妈妈神情激动地跟我谈起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妈妈做了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但是量不多。李闯吃了几口以后,就对妈妈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并一再告诉妈妈多吃一点。这叫妈妈感到很意外,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疼妈妈了。妈妈禁不住为自己的儿子感动得流出泪来。听了这件事以后,我觉得这是转变李闯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我特意在课余时间推荐学生阅读《荔枝》和《鲁本的秘密》这两篇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的文章,并乘机在班上表扬了李闯,同学们都热烈地为他鼓掌。李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我接着说,李闯,你是一个多有爱心的孩子啊!老师相信你在学习上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能把作业完成好,而且经过努力后,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同学们都相信他吗?同学更加起劲地用掌声鼓励他。李闯激动得脸都红了,此时的他上进心和自尊心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此,他不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作业写得也越来越认真了。尽管他有时还有反复,但总的来说是进步了。
特级教师钱梦龙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他到外地讲课,一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钱老师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却是十分喜爱学习的好学生。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很着急,想把因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学生原以为必受批评,可却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很快成为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因此,在孩子做了错事而又知错的情况下,家长不妨对其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的积极面加以肯定和赏识。
第二,要善于鼓励孩子。
即便孩子做一件事没有成功,也不表示他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因此,要多鼓励孩子。
使用鼓励性语言,如“经过努力你会成功的”,“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试一试”,“你的意见呢?”等。鼓励孩子挑战自我、增强自信,由孩子自由阐述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