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学校管理,实践第一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3 12:33: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人们都说:“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校长的办学思想从哪里来?我认为,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在其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感悟而形成的。

  实践第一,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自己。我们常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是思想。看不见的东西在什么地方?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际的深入,没有实践的体验,没有现实的感悟,就没有最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就没有教育思想的形成。实践第一,就是善于运用经验,而且不断更新经验。过去的经验,往往就是此刻失败的原因,照搬他人的经验,总感觉“水土不服”。有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过去的经验就可以与时俱进,他人的经验可以真正本土化。实践就要工作实干。实干出真知,实干生灼见。

  因此,学校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属性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一、坚持“持续改善”的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中有一个“沉静领导”的概念,倡导“执著、谦逊、克制”的领导作风和“持续改善”的行为方式。学校的管理更应学习“沉静领导”的思想,坚持学校管理的持续改善,因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教化入微”。

  完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过程是执行制度的过程,“凡事有章可循”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志。同时,学校管理的过程也是完善制度的过程,学校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还应取他人之长,使学校管理更加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靠制度促管理,靠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学校步入了规范、法治、科学的发展之路。

  坚持从严治校。“以人为本,从严治校”是我们学校的治校方略,是学校有秩序、稳步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教育要看谁变得快,更要看谁守得住。”对教师而言,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随着生源不断扩大,要有“无条件接纳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狠抓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尽可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全体学生都有提高。在工作中,我们坚守师德底线,以大港区教育局提出的“六条禁令”(严禁对所教学生实施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学生家长索要钱、物;严禁向学生、学生家长推销商品;严禁擅自向学生收费;严禁在课堂上使用通讯工具;严禁体罚侮辱学生)为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树立教师身边的榜样。在学生教育方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立足学生自我管理,规范的仪表、文明的言行、有序教学的校园、洁净的环境、多彩的活动、向上的气氛,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优良的品质。学校内没有一个垃圾箱,但保证校园是整洁的,学校内没有一个卫生死角,没有一时的脏乱,经得起随时随地的检查。教学楼内,上课以后就像放假一样的安静,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进入学校大门,没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没有一个教师上课带手机,师生已形成了自律意识。

  倡导精细工作。精细工作已成为现代管理中一个极强的音符,一切事业的成功和品牌的确立,都源自平凡而普通的工作的精细。大港一中建校20多年来,已奠定了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学校持续发展,而高层次、高品位发展必须在管理上上层次、高品位。因此,从规范化到精细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过程。我们以“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安排要细、过程要实、持之以恒”为工作要求,提出“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案在先,凡事有人负责”,不断引导教职工要精细工作。教育教职工把简单的、平凡的事做好、做实、做细就是不简单、不平凡,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善于“小题大做”和“慢工细做”,确保教育实效和工作实效。各处室、各年级组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己任,坚持“低重心工作,近距离服务”,注重过程管理,如24小时全程管理的做法,实行以“培优率”、“转化率”为考核目标的教学成绩动态管理办法等,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力求教学研究常态化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更确切地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

  我们把“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并提出让教师在四种状态下工作(学习状态、竞争状态、研究状态、反思状态),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贯穿于每天工作的始终。我们为教师创设研究的条件和氛围,以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开展系列教学研究课活动。我们每周组织各种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和观摩课,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以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引导,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校本教研。我们注重发挥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备、说、议、讲、评”的校本教研新路,任课教师人人参与,人人唱主角,使每个教师都得到提高。争取和创造机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我们积极参与天津市教育学会组织的高考试题分析复习策略研究会,请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就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术交流,组织部分干部、教师去上海、成都等地学访、交流等。

  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大港一中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追求科学教育质量观的过程。我们认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一定是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整合”的质量观。

  1.在承认当前“升学率”的同时,实现对“升学率”的超越。

  当前高中教育特别在重点中学,不可否定的一个现实就是学校时刻不忘将高中生送入大学深造,这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家长的期盼。有些极端的说法是“升学率”代表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又关乎学校声誉,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然而,我们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升学率”是我们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唯一追求。

  让课程计划真正成为育人的蓝图。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衡量学校办学目标正确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课程实施都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在课堂教学上,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注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高考课目的教学不能仅就高考谈教学,而应以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信的前提下,拓展学习内容,挖掘知识内涵,使学生学习空间更大、能力更强、素养更高。特别是非高考课目要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摆上应有的位置,如,“研究性学习”在大港一中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改善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高考成绩的提高。

  让学校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大港一中历来主张让学校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要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活动的广阔天地,教师应力求交给学生乐学的钥匙,指点成功的路径。追踪调查大港一中的毕业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他们不仅在升入大学的道路上是成功的,而且在升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是成功伴随左右。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享受了学校精神家园中的快乐,他们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懂得自尊自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人交往共处。

  在大港一中的校园里,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周末论坛有声有色,红十字会组织等深入社区。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秩序、教育活动处处体现学生的意志。
  
  2.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应以教师的“教”为主要支撑。

  我们倡导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是还给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改变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学习,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现代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学校教育是人与人生命的交往过程,学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的生命陪伴,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自主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激发引导。不能因强调学生自主而降低教学标准、放松教学要求,更不能让学生的自主遮住我们的视线而迷失方向。没有教师的“教”,就没有学生的“学”。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名校靠名师支撑,优秀学生靠名师指导,学校领导应理直气壮地关爱教师,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责任与使命。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也绝不能放弃、放松每一个时空、每一个系统、每一类人员。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向45分钟要智育、要德育、要能力,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不懈追求,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教育应贯穿学校的全时空、全方位、全系统,需要全员参与。我们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由班级任课教师参与的学生教育、转化机制,已成为传统,并不断改善工作模式与内容,成为提高日常教学成绩和高考成绩的重要保障。我们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逐步得到落实。学校全天24小时形成教育链,学校各个地方形成教育场,可谓学校时时在教育、处处在教育、人人在教育,保证学校有持续的教育状态、顺畅的教育秩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4.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同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主要追求。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人格的完善,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强,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全面系统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因此,注重学生学习力的不断提升,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寻找传统教学中失落的人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自然之物,教育之奴”,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生命意义。大港一中的大语文教学、理化生探究式教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外语网络教学、体育选项课自主教育等,都是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自悟、自励中真正体验学习的生命历程。
    
  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高品位的学习价值观,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为什么而学,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想学习。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毅力,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能持续学习。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