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对教育高看一等 对教师厚爱一层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3 12:33: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5年前,石门县是湖南省常德市唯一的省重点扶贫开发县;5年后,它进入湖南全省经济十强县行列,GDP、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都在翻倍增长,有人惊呼为“石门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掌舵人——石门县县委书记熊大顺做了这样耐人寻味的总结:5年的跨越式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培养的大批人才,换句话说,就是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育。

    教育创造了经济奇迹?似乎太过笼统,更确切地说,是教育优先发展创造了石门的经济奇迹。

    “什么是优先?优先总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这几年,比起县内其他一些行业,教育规划得更早,动手更早,投入也更多、更早一些。”石门县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而教育局长鲍传新更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体会到这种“优先”,他在乡镇担任过乡长、党委书记,还在广电局当过局长。当了教育局长后,他的感受是,县里对教育确实高看一等,对教师确实厚爱一层。

往前赶时间的教育

    199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首提建设教育强县;2007年,提出将石门建成澧水流域教育中心。这个常德市最偏远的县勾勒的教育之路,不但在湖南省贫困地区是跑得最早最快的,有些方面还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

    “从改革开放起,就提出了教育要优先发展。但有些地方、有些时候、有的人对此是口惠而实不至。口说优先,实际有的还在滞后。”但在石门,不仅没有滞后,还一直在往前赶。

    2000年,石门县要修建皂市水库,水淹区及周边一些地方农民要拆迁,这也涉及县里磨市、维新两个乡镇的52所学校,4000余名学生。

    转移出来的学生去哪里,是否有学校接纳?移民地区的教育问题,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扯不清的“胡子工程”。但几乎在规划修水库的同时,石门县移民区的学校建设就有了眉目。县里不仅将这52所学校合并调整成8所,而且组织专家迅速拿出了8所学校校园、校舍的设计图纸。

    问题接踵而至,水库移民经费中,学校建设仅给了1190万元。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原县委书记朱晓平(现任常德市副市长)和现任县委书记熊大顺(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作出相反决定: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全县的未来,建学校不仅一分钱都少不得,还要继续追加资金。县里责成财政筹资1200万元,加上移民等专项资金,共投资2400万元建设这8所学校。把最好的留给教育,资金倾斜,县里、镇里还把山岳最好的第一块地共58亩划给了镇中学。

    移民教育,石门成了当地的“模范”。“小班化教学”,更是“赶”出了实惠。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很多城市的城镇人口在膨胀,小班化教学很难真正落实。但石门却再次成为众人瞩目之地,班级学生数没有膨胀,相反还不断在缩水。以县城小学为例,2002年,全县学生数在66人以上的班级达86个,去年已经下降到15个,也被业界人士称为奇迹。

    其实早在2004年,石门县就未雨绸缪,作出了城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为下一步的小班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到去年底,石门县城区人口为14万,但学校早已按城区25万人口规划建设。县里在城区异地建设了一中,同时加强其他高中学校建设,扩充了全县高中教育规模,使全县普通高中由2002年的205个班扩充到去年的300个班,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县一中旧址交澧斓中学,以办初中为主,加上扩建三中、宝峰中学、永兴中学4所中学,初中办学的承受能力空前提高。小学阶段,为一完小新修了一幢教学楼,扩建了实验小学。为了适应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县里还在城区用地异常紧张、房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为教育预留230亩用地。

    地方有了,学校多了,大班额现象基本消灭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为许多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谓一举三得。

    “凡教育的事,都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办。所以许多工作我们与兄弟县比都要快一拍两拍。如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救助,我们2003年就全面铺开了,到2005年各地陆续铺开时,我们已建立了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和家庭贫困大学新生的救助机制……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我们不是省试点单位,但在省里搞试点时,我们也搞起来了,省里还评我们为先进单位。”教育局局长鲍传新笑着说。

做事不扯皮的教育

    办教育,除了有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外,还有一个问题谁都无法回避,这就是局长、校长们谈之色变的“资金”问题。移民中学、扩建中学,哪一个不需要钱?最近3年来,石门城区学校建设所需资金就近两个亿。

    石门县总结了负债“普九”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事要办好,但不能举债,特别不能由学校举债办学,要“人民教育政府办”。钱,从哪里来?就从财政增收部分中拿出相当部分用于办学,确保三税的3%作为教育附加费逐年增加,另外还要压一些其他方面的经费支出,保教育的开支。

    如异地重建县一中,规划投资1.5亿元(实际投入1.7亿元),县里明确由财政首期投资7000万元。对于工程欠款的偿还,由财政筹资在3年内解决。其中财政预算内每年安排500万元,2007年预算内还债资金又提高到800万元。

    原石门县一中占地仅90亩,只能容纳1800名学生。新石门一中占地478亩,建设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所有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已容纳6000余名学生,为全县普及高中教育挑了大梁,并被全县人民誉为一号民心工程。校长苏光说:“新校建得这么快,这么好,老百姓这么拥护,真是出乎意料。”

    与苏校长有同感的还有县实验小学辛建武校长。他介绍说,实验小学扩建是个很复杂很庞大的工程,开始不少人都没信心,不敢动手。因为首先要征地37亩,但学校周边的地早已被县电力局征用。再说扩建需要资金1200万元,这些事想起来都头痛。但县政府将这些问题一个个盘清后,一次县长办公会议就把这两道难题啃掉了。

    “怎么说就怎么做,说到哪就做到哪,学校建设不要我们操心,其他地方同行听说我们县领导抓教育到了这个境地,都羡慕得不得了。”辛校长最后这样说。

  对教育的事,石门县是有事必议,有议必决,有决必行,有行必果。为了达到“有行必果”的效应,他们还有一套监督、问责和奖惩机制。横线上,县领导每人都有联系的条块,对这个条块全面负责;竖线上,则实行立项负责制,一个学校的建设一立项,就有1~2名县级领导包干负责。

    这种务实的作风从今年新建二中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二中原与湘北职中共用一个校园,因为高中教育的发展,两校都感到校园不够用了。县委、政府决定,以宝峰中学为基础,再征地30亩新建二中。2008年1月27日县政府作出决定,10天后,工程正式开始,不到两个月,记者现场采访时,几栋大楼已崛地而起。校长告诉我们,财政承诺的1000万元已到位995万元。这样的务实作风,这样的建设速度,确实是少见的。

    这里几百万,那里几千万,集中起来,就是两个多亿,这些钱不仅由财政来拿,而且大部分都能及时支付,确实不易。财政局、教育局的一位办事人员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靠挤、靠压出来的。为了教育,县里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石门县委、县政府两栋办公楼,都是几十年的老楼,虽然规划改建五六年了,市里也批准了,但一直因为教育建设资金需求大、缺口大而一让再让。

    用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务、副县长覃志云的话说,“县里抓每件事都很实在,从书记县长到分管的同志,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目标是什么,数量、质量、时间的要求都清楚得很……所以我们抓了上百个项目,没有一个扯皮的。”

善待每一位教师的教育

    有了资金,有了校舍,接下来就是人的问题。

    县委书记熊大顺说了这样一个比喻:“庙好还要菩萨灵,庙建得再好,菩萨不灵不管用。县里、乡里,不能只想着建学校,更不能认为建好一所学校就尽职了。老师就是菩萨,你要菩萨灵,就要善待老师,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不但有做好工作的冲动,而且能长久保持工作的激情。”

    教师队伍建设是最大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2002年,石门县提出了“三个集中”的学校布局调整战略。这“三个集中”是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集镇集中,小学向完小集中。

    壶瓶山镇和南北镇是石门县的大西北,分别与湖北省五峰、鹤峰两县相邻,一个镇方圆数百里,处处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险象环生,两个镇原有50多所学校。实行“三个集中”后,两个镇的乡镇所在地和片中心办起了7所设施比较完善的寄宿学校,90%的学生实行寄宿,教师由过去一师一校、二师一校,集中到了中学、中心小学,少了生活琐事,少了安全顾虑,更能集中精力学习教学。有老师说,这个改变比加几级工资还实惠。

    一位老师原在南北镇潘坪村一个教学点任教,这个点管这个村的7~10组,虽然只几十户人家,但分散到纵横几个大山,到这些山脚走一遍也至少得用一整天时间。多年来,学校就他一名教师,放学后学生一走,学校冷冷清清,孤独寂寞事小,还常常有莫名的恐惧,他曾先后多次写请调报告,家里人还劝他不要当这个教师了。如今他到了乡中心小学,工作格外努力,连续两年被评为镇、县优秀教师。

    而早在2002年元月,石门县所有教师的工资、政策性补贴就全部实行按月足额打卡发放到教师个人银行存折上。 “两保三金”,即医疗保险、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除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外,其余都列入了财政预算。

    教育局长鲍传新告诉记者,县里善待教师有“三多”——教师培训工程多,保护学校规矩多,引导尊师重教风尚办法多。

    石门县现实行的教师培训工程主要有“两全工程”——面向全体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此项工程主要依托远程教育和校本教研,为此,信息网、教研网网住了每所学校,每个教师。与之配套,全县还开展了“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技术达标活动,同时还有每年都开展的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全县已有近1500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双名工程”——培养名校长、名教师,通过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师德标兵,以及选拔中年骨干到外地名校挂职学习,交流学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已成长起来,现全县已认定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1人,每人每月由财政随工资发200元特殊补贴,另外还有一批县学科带头人,每月也由财政补贴100元。

    为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保证广大教师能有最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县委、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对教育只讲服务,只比尊师重教,为教育发展营造最佳环境。

    石门县坚持领导带头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005年,县里发现易家渡镇军垱村重教尚学氛围很浓,家家都有高中生,其中半数以上家庭还有大学生。当年的教育工作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就授予这个村“重教尚学第一村”的光荣称号。此后,不管是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书记还是镇长,只要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人人都有机会获奖。

    “没有教育,我们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不会这么快,特别是现代农业,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县委书记熊大顺如是解释自己的教育发展观。“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师功不可没,教育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始终都强调要善待教师,善待教育,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